时代需要工匠精神
2016-05-11   标签:党委宣传部   作者:   【集团公司】

中国自古就是匠人之国,在工业文明冲击下,传统技艺逐渐凋零,困扰着这个国家的“李约瑟之谜”,在近年来马桶盖、电饭煲们的冲击下,愈发急迫地渴求答案。

最近,网上一组照片感动了许多人:1988年,高中毕业的赵凌入职杭州图书馆,一年后,她接到任务去上海学习修复古籍。这次培训决定了她此后的人生轨迹。回到杭州图书馆后,正值青春年华的她素手挽袖,一头扎进书页破落、纸张发脆的古籍堆,这一坐就是27年。将机械重复的动作磨炼到炉火纯青。枯灯与清风相伴,白了少年头,而比清风更无欲无求的,是一颗沉静的匠心。

我国著名古籍修复专家潘美娣女士说过,做好这份工作要做到三点:一是有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而献身的思想准备;二是工作细致耐心、不厌其烦;三是不断提高古籍修复水平,技术上精益求精。这正是一个行业对“工匠精神”从术到道的生动诠释。

此前,说起工匠精神,很多人绕不开日本“寿司之神”小野二郎,或者拥有1437年历史、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企业——专门从事寺院建筑建造及维修的日本金刚组公司。直到今天,金刚组仍在坚持用传统建造技术,大梁、立柱、雕花、楔子,全部用手工打磨。实际上,有统计显示,在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中,日本有3146家,为全球最多,德国有837家。长寿企业出现在这些国家,被认为并非偶然,而是他们都在传承工匠精神的缘故。

然而,我们总是倾向于遗忘,中国自古就是匠人之国,巧夺天工的优秀匠人曾灿若星河,他们的优秀创造书写了古老文明的恢宏篇章。在工业文明冲击下,传统技艺逐渐凋零,如今屈指可数的老行当和手艺人,只能像博物馆里的化石一样,证明着过往文明的厚度,却难以引领未来。困扰着这个国家的“李约瑟之谜”,在近年来马桶盖、电饭煲们的冲击下,愈发急迫地渴求答案。

值得欣慰的是,随着“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”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“工匠精神”的意义在各个行业被重新发现,从政府到社会,对“大国工匠”的呼唤空前迫切。不久前,纪录片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引起众多年轻网友的热捧,人们看到一件件破损文物在维修师傅的双手中重焕新生,也看到这背后是对琐碎、繁复工作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,我们的价值追求和时代精神也逐渐朝着纯粹、专注、精致的工匠精神转向。小到器物,大到企业,都在敬事如仪的态度中探寻新的意义和高度。

今天,我们迎来了一个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,也迎来了西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时代。无论是从供给侧角度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,还是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角度观照未来,甚至“一国产品之质量,往往被视为一国之文明程度;一国产品之信誉,往往是一国之国民尊严”,都需要我们在各行各业充分发扬“工匠精神”。

板凳一坐十年冷,工匠精神是高于职业文明、企业文化的一种精神力量,除了精益求精、格物致知的技艺,还需要追求极致、心无旁骛的定力,淡泊名利、物我两忘,从做好一件事中获得纯粹的职业尊严与荣誉感。你我都应该胸怀匠人之心,以赤诚的心意和踏实的努力,集聚起微小的力量,去不断开拓民族的美好未来,拓展人类文明的边界,共同抵达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。